作者:王恺
来源:智联招聘HR公会
近,《猎场》这部用专业的视角展示现代职场中的挖人大战的大戏终于谢幕。剧情以男主角十年蜕变的职场经历为主线,讲述了他的成长故事。有道是“商场如战场”,“职场如猎场”,男主的自身经历也告诉我们“活着不易,活得好 难”。
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说,企业的一般招聘部门也好,知名猎头公司也罢,都促进了人才的流动——只是后者大大加速了时间、节约了机会成本。在此,笔者提出要用“猎头思维”做招聘,把每一场面试当作case去做,会收获 多。
一、 关心的问题往往是上一份工作离职的根本原因
在职场中 尴尬的一个问题往往是“你上一份工作的离职原因是什么?”很多HR明明知道,很多时候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含糊其辞的,或者说与面试者在上一份工作时写的“离职原因”如出一辙。
对于离职的“根本原因”,往往是随着面试者“ 关心的问题”展开的。换句话说,在面试者自由发问时,他问的 个问题往往就能反映出 后一份工作离职的根本原因,比如他的问题是关于“裙带关系”,很有可能上一家企业的裙带关系严重导致其无法生存与成长;他问的是“作息”,很有可能是相对“弹性”的作息时间扰乱了他的生活节奏等等。
二、跳槽背后的“三五定论”
对于求职者的简历而言,职业经历所呈现的“职业轨迹”,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进行职业发展推测的,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对于频繁跳槽者“有所保留”的本质原因。
根据“职业惯性”,一般而言求职者在 迭工作的过程中 不容易改变的就是“职业”。所以很多“初出茅庐”的招聘人员就“想当然”根据求职者 近的工作经历去“推荐”下一份工作。
其实在求职者跳槽的背后,其实从业“三年”与“五年”——注意这里说的是连续从事同一份职业,“三年”与“五年”是大有不同的。“三年”的背后往往不容易涉及到职业的调整,但“五年”之后的“跳槽”就很容易牵涉到职业本身了。所谓“转行”的背后往往是“职业”的转变。
三、关键角色+关键工作=关键结果
《猎场》中反映的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职场经历真实性的问题。传统的STAR面试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面试需求。而且客观地说面对“面霸”,STAR的实际效果往往也会捉禁见肘。
其实对于工作经历的观察,归根结底还是某一项或者几项工作的工作价值匹配程度。而这其中我们可以把STAR简要调整为“关键角色+关键工作=关键结果”。这是基于工作价值本身的思考,出发点是基于工作价值。
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可能会很多,但是关键的职业角色却不多;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可能做过很多工作,但是真正关乎到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工作却不多——然而这两者构成了一个人一定职业阶段的关键工作结果,这些真正决定了它的职业经历价值。
四、“职业行为共鸣”勘验真假
在《猎场》电视剧中,郑秋冬刚刚出狱后凭着“捏造”的身份去公司面试,其中有一段关于在监狱中“被蚊虫叮咬”的感觉描述入木三分。引起了面试官的“怀疑”。
在面试环节中,作为面试官,看似无意的情景带入设计能够帮助求职者做出下意识的“职业行为重现”,我们亦可称之为“职业行为共鸣”。
当然,这是在教科书或者通过道听途说的方式学不到的,任何造假的职业经历或者职业行为都往往会被“透视”的体无完肤。不过前提是对于面试官而言,需要有一定的职业体验,确切说是从业经历。
五、职业路径分析与规划
从传统的人力资源招聘角度考虑,所谓“ 的招聘人员”一定是为企业不同时期的招聘需求达成努力的;而从现代的人力资源招聘理论分析,真正 的招聘人员不仅仅应该是“招只能站”,还要谋求“战之能胜”,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招聘思维需要从“满足招聘需求”向“人员周期性保留”过渡了。
与其“临渊羡鱼”,不如“退而结网”。既然我们都承认人的职业可变动性是常态,那就不如实事求是。基于职业岗位的人员变动周期,有目的性的储备人才。